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打印 收藏 字体大小:

学习就是不断完善自己

发布时间:2018-11-19 14:26:32    阅读:10000次

—— 读《人性的弱点》有感

董事长心语:俗话说“山高挡不住南来雁,墙高隔的住北来风。”伙伴们,成不了高山是因为我们清楚雁的高空凌云,有“山高我为峰”的气魄,但是实际一点讲,我们更应该动用智慧为自己高筑墙,并不断的将墙体夯实。

工作就像一个巨大的齿轮,日复一日地周转着,读书就像是润滑油,什么时候齿轮停滞了,滴上一滴轮子便可慢慢转起来。时光荏苒,2018年转眼已过大半,在读书与思考中为自己“加油”,让自己不断完善。

在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兴格监狱很少会有犯人觉得自己是坏人,他们总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适的理由。罪犯都认为自己没有过错,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这也就是唯心世界中的错误往往非常明显,如果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自私的想法,以至于就会甘心去破坏真理的面孔。简白来说认知上的错误决定了行为上的错误,反观我们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否也出现过认知错误,从而导致了工作上的失误和生活中的不满呢?我想大家都会有,举个简单的例子,当领导问到工作为何进展缓慢时,是否会有各种延缓工作的理由,而不会考虑自身原因,我觉得这就是认知上的错误。大家都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想我们也需要向军人学习,学习这种“服从”精神,提高执行力,这样才能激励自己不断在艰难困阻中披荆斩棘,不断提醒自己坚守的目标,规避认知中的错误,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实现工作生活双丰收。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曾做过动物实验,他发现:奖励比惩罚更有用。有些动物因为好的行为,受到了奖励;有些动物犯了错误,受到了惩罚。受到奖励的动物比受到惩罚的动物学习更快,效果更好。这个研究被证明同样适合于人类。责备没有用,不但不能改变事实,反而会招来愤恨。”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在公司管理中,在孩子教育中,扮演的是哪种角色,是批评多,还是鼓励多,我想大家心中都有一杆秤。我们在工作中就有一些管理以批评占据主导地位,本来不大的事,当面呵斥,劈头盖脸地点名,似乎起到了作用,但是不利往往大于作用。我相信大家也与我有所同感,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知错改错但是不认错,我们给予他们的批评,往往会转变成怨恨,不仅于事无益,反而更会打击到他们的积极性。我觉得批评只能作为一种管理手段,但是不能全权应用到管理中。批评的本意是让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正,而鼓励也能让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再接再厉,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起到的作用也截然不同,鼓励更容易让人接受。谚语说“宽容是对罪人最好的惩罚”,因此作为公司中的管理者我们也要学会“鼓励”的管理手段。《大学》中讲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我们在学习鼓励他人的同时何尝不是在修习自己的内心?何尝不是在不断地完善自己。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要学会自我反省,认清自己,对说话做事的分寸和尺度才能有一个更好的把握。书中还有这样一个管理案例:一家工程公司的安全管理员,在工地巡视安全时,对于没戴安全帽的工人,总会训斥一番,然后命令他们马上戴上安全帽,工人当时照做了,但是等他一走,又会立即摘掉。这并没有起到预想中的效果,反而大大加深了工人的抵触情绪。这位管理者发现这一现象后,换了一种管理方式,当他再发现没戴安全帽的工人时,就设身处地地问他们是否是帽子不舒服,或尺寸不合适,之后亲切地说明安全帽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工人们不再抵触,违规的人越来越少。安全帽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对于安全帽的佩戴也有很多规定,当我们发现员工不戴安全帽时,会采取哪种方式呢?如果让大家举手表决,我想大家会赞同第二个做法,这也是我想说的,我们需要学会正确的引导,这在管理和生活中很重要。如果说规章制度是公司的法律,那么在没有触碰到公司“刑法”的时候,我们可以试试关怀的引导,这种引导也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管理中,不断学习并优化引导方式,也是用好人才的一种方法,会让我们的管理工作更加完善。

古语说道:“贫者因学富,富者因学而贵,愚者因学而智,智者因学而贤,弱者因学而强,强者因学而威。”我们需要通过学习,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武装自我,不断推动自我,才能成就坚实的自我。一个前进的人需要学习,需要永不止步的学习。


(汇泽保险:牛旭宗)

相关新闻列表: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北沧州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

邮编: 061100

电话: 0317-5232129

传真: 0317-5232129

邮箱: info@zjshjt.com

   中国石油   |    中国石化   |    中国海油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石油和化工网   |    石油工业标准化信息网   |    国际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