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打印 收藏 字体大小:

原油期货第一季度飙升25%

发布时间:2012-4-1 9:45:18    阅读:10460次

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周五收盘小幅上涨,扭转此前三个交易日的连续跌势,主要由于美元汇率有所下跌。

  当日,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5月份交割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24美分,报收于每桶103.02美元,涨幅为0.2%。在本季度的交易中,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上涨了25%,去年第四季度上涨25%,全年上涨8.2%。

  油价危及大选 四国商讨释放石油储备

  为了避免高企的油价危及全球经济复苏,世界上最大的几个原油进口国正在商讨释放紧急石油储备的可能性。同时,全球最大的石油出产国沙特也对高油价发出了极为直接的口头打压。

  在上述消息的影响下,截至29日记者发稿时,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报124.16美元/桶,企稳在124美元以上。

  法国能源部长埃里克。贝松确认,法国已经和美国、英国以及日本就向市场释放大量石油储备相关问题进行磋商。

  磋商进行中

  关于储备释放的时间众说纷纭。一位熟悉磋商进程的官员称,目前各国的商讨还在初级阶段,参与磋商的国家没有一个决定先行一步,或许在3个月内可能会有所行动。

  另一位官员则称,储备释放很可能从7月开始,和7月1日欧盟正式对伊朗实施禁运相配合。

  不少观察家也开始预测,西方国家释放储备将会在可预见的未来发生。“在未来两个季度,看来美国释放战略储备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单方面的,还是通过国际能源署(IEA)。”伦敦巴克莱银行在上周的一份报告中如此表示。

  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法国总统萨科齐今年都面临着连任竞选,这二位在制裁伊朗问题上充当“领头羊”,导致伊朗这个全球第四大石油出口国减少出口,推高油价。但同时,二位总统也面临着承担高昂汽油价格的国内选民压力。美国汽油价格已经冲到了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的最高点每加仑4.114美元。有分析称,针对伊朗的各项制裁,最终可能导致伊朗石油出口量下降一半。

  为了压低油价,美国最初同世界第三大石油储备国德国商讨释放石油储备事宜,但遭到德国反对,于是美国开始转向寻求英国、法国和日本的支持。

  英国首相卡梅伦在3月的美国之行中,同奥巴马讨论了释放石油储备的可能性。他原则上表示同意,称如果油价继续上升的话,就和美国协同释放储备,但称还没有作出最终决定。

  法国也明确表示赞同。正如贝松所说:“法国支持这个提议。”

  德国经济部长罗斯勒则坚持认为,德国只有在“真正短缺”的情况下,才会释放石油储备。而白宫官员称:“如我们一贯强调的,这只是在台面上的一个选择,还没有做出决定,也没有具体的行动提议。”

  IEA目前尚未表示对释放储备行动的支持。“现在还没有特别的供应中断,我们并没有酝酿任何协调计划。”IEA负责人范德胡芬曾在上周如此表示。

  忧虑反效果

  “底线是,沙特希望看到更低的价格,希望看到公平的、不会伤及全球经济复苏的价格。”沙特石油部长纳伊米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明确表示,利雅得将竭尽所能拉低石油价格。

  纳伊米称,人们对石油短缺的恐慌是“不合理”和“荒诞的”。他警告,高油价正“开始向欧洲经济增长目标‘征税’”。纳伊米还承诺“利用(沙特)多余产能提供给石油市场需要的任何额外需求”。

  目前,沙特方面已经将日产量增加到1000万桶,这也是近30年来的最高日产量。沙特还表示,如果中东地区石油供应短缺,可以再将产量增加25%。目前,沙特显然已经了解到西方释放石油储备的意愿,分析认为,在该问题上沙特不太可能反对。

  有了解情况的官员称,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已经在悄悄拟定释放储备的紧急计划,释放的储量可能超过去年利比亚战争时的规模。

  但一些石油行业人士警告称,这样的措施或许无法大幅压低石油价格,反而可能推高价格。

  “在上次储备释放中你看到了什么?什么都没有。”纳伊米就在不久前指出,去年利比亚战争期间,美国释放储备效果不佳。他称,当时原油价格下跌了5%,但一周内反弹得更高。

  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论称,关于释放储备的讨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慌乱的西方政府的难题:如何在不殃及脆弱的经济复苏的前提下,向伊朗施压。

目前,决策者们已经认识到,高企的石油价格是除了欧洲债务危机、中国经济放缓外,全球经济的核心威胁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已经警告称,突然的石油价格高企冲击,可能会威胁全球经济复苏。


来源:国际石油网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北沧州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

邮编: 061100

电话: 0317-5232129

传真: 0317-5232129

邮箱: info@zjshjt.com

   中国石油   |    中国石化   |    中国海油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石油和化工网   |    石油工业标准化信息网   |    国际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