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寻找生命的无限

帕斯卡尔对人有这样一种认识:人既伟大又悲惨。人认识到了自己所能取得的有限,不会诸事顺遂己愿,却渴望着无限,因生命中未得的残缺而不断的追求。

正因如此,未得的悲伤被巧妙地转化为追求的快乐,这一份对无限的渴望使人清醒的定位自己,付出无悔的努力。遥想当年《法国大革命史》这部巨著的形成过程,是著者卡莱尔在失去原稿不复可得的悲惨遭遇中,重新鼓起勇气,再次完成,并更为精益求精的第二部成书。这部书是卡莱尔的梦想,是一直渴望取得的顶峰。倘若就因一次失去的悲惨,认定此生无法企及,那卡莱尔何尝能在找寻未得,找寻无限的过程中重拾作为一个史学家的欣慰和喜悦呢?

所以,对生命的无限渴望,对未知的那种期盼,恰是人们创作的源泉。纪伯伦曾指出:“一个人不在于他成就了什么,而是在于他祈求的东西。”在寻找生命的无限中,人们练就了坚持不懈的品格,他们尝尽了人世的悲欢,终于在寻求无限,追求未得中暂且放下了不圆满的缺憾,努力形成别具一格的伟大。

的确,就算人在知、情、意方面总会有个限度,可这也提供了一个未得的契机,使自己突破以往的极限。正如当年的培根,为了润色自己的随笔与人生箴言,时刻将笔记本放在身边,不断修改。或许在旁人眼中,那已经是很完美的作品了,但培根认为他的文字还远未达到满意的标准。这也就激发他去不断超越自我,近于完美。

而今,人们读着《培根随笔》时,是否品味出了那因“未得”而更上一层的语言?又是否会体味到找寻未得,渴望无限所给予的活力和热忱?他确实融入了人的生命,让他们的文章都有了热度,让他们的智慧汇聚为文明的长河。从中我们可以熟知人的伟大和悲惨了。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是有可悲之处,那是人终将走往的限度。可当我们知晓了无限,进而追求和创造,在这一过程中,方显出生命的本色,达到更高的境界。

其实,生命的意义便是这样。从二率背反中清醒过来的人们,在得和未得间感慨不已,弱者安于所得,但强者找寻生命的无限,让卑微的生命铸成一座永恒的雕像。


新启元运行五部:崔秩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