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我在闲鱼上买了十本余秋雨先生的书,二手的,砍完价以每本十块钱成交,这些书我现在还没有读完。喜欢余秋雨的书,大概是在中学时代吧,我记得课本里学过他的《道士塔》《牌坊》等文章。真正读他写的书是从邻居那借的一本《文化苦旅》,读的津津有味,现在这本书还在我的书架上放着,不过开头缺了几页,我新买的这几本书中就有这一本。
读书是个很好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它能让我们快速积累知识,增长见闻,也可以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内涵。当然,提升内涵这话对年轻人来说有些大了,毕竟是个长久的事情,急不来,越急,反而越做不到。我高中时代的校长就说过: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这句话现在还在中捷高中的教学楼上,修养从哪里来,读书,应当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当今提倡全民阅读,其实不仅仅是现在,原来也在提倡阅读。我记得上中学的时候去耀华、新华书店、信誉楼等卖书的地方,总有人在捧着书去读。现在去那的人少了,电子阅读倒是蔚然成风。电子阅读是个好东西,不限载体,手机、平板、电脑都可以,不占空间,便于携带、而且各种书几乎都有电子版的,查阅方便,最重要的是很多书都是免费的,不管是在线阅读还是下载都不要钱,这就降低了阅读成本。实话说,花一百块钱买书,确实有些心疼,因为我买的这些书其实在网上都可以找到,而且不用花一分钱。电子阅读的缺点大概也就是盯着屏幕伤眼睛而且受到设备电量的影响,没电了就看不成了。我记得原来有篇文章,大意是说外国人等飞机时都在看书或者工作,而大多中国人却在玩手机。这可能是个事实,不过我倒是认为这里面有断章取义之嫌。你怎能知道玩手机的没有在看书?知识媒介的改变,催生阅读方式的变革也是一定的,包括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络小说,存在即是道理。其实网络小说有许多都是非常积极的,我从大学时开始看小说,现在看的少了,零零碎碎的也会追几本,从我看的那些小说中,主角的成长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历经艰难险阻,有大勇气、大毅力、大决心,遇诱惑不动、遇强敌不畏、遇绝境不慌、遇大苦能受,然后登临绝巅。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一部“伟人”成长史,虽然这个“伟人”是伪造的。我曾试图把自己带入到书中,我发现即使知道故事的发展,还是达不到主角的高度,甚至活不到书的结尾。它即使不能让我得到什么,起码能让我知道缺少什么,而且书中很多句子也确实不错。
读书的目的之一在于积累,既然是积累,那就要广撒网,多捞鱼,有一个广的涉猎面。积累越多,对以后越有利,要知道每一次举重若轻的侃侃而谈,背后都是点点滴滴的辛苦积累。这个积累不仅仅是记忆书中的内容,更是要理解、筛选你认为正确的部分并与自己的思想进行融合,把书中的内容变成自己的。任何一本书,包括新华字典,都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主观思想,比如现在流行的成功学、管理类、社交类的书,通篇全部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教给读者如何去做一些事情。我想书的出现,最初的目的就是前人将自己的经验、思想、感悟记录下来留给后人,让后人有所借鉴,少走弯路。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些前辈的智慧中,找到适合我们的并将之同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读书的魅力不仅仅在读,更在于想,否则老祖宗就不会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千古名言了。我们在书中求知,在现实中求证,在故事中代入,在起伏中明辨,在方寸中感悟天地,在文字中思考人生。读书,行在读,重在思,慎之!慎之!
(新启元运行七部:李胜)